已複製鏈結
從模仿到創造(上):戲劇訓練經驗給語文教學與AI創作的啟發
03/06/2025

 

文/ 黃永康

 

還記得我剛開始學習戲劇表演時,最初的訓練幾乎都是從模仿開始。例如「鏡子練習」,讓一人動作,另一人像照鏡子般同步模仿;又例如「五感模仿」,讓學員模擬感受冷與熱、疼痛、喝不同飲品時的表情與肢體反應。這些訓練不只是觀察與模仿,更進一步鍛鍊肌肉記憶與情緒記憶,為之後的表演打下基礎。

 

然而,當正式面對劇本角色時,模仿已不再足夠。演員必須開始思考:角色的情緒從何而來?為什麼會這樣反應?這時,訓練的重點轉向理解與詮釋。尤其在進行所謂「play against」的表演方式時,演員更要跳脫對情緒的刻板印象。例如,角色悲傷時不一定要哭,有時或許會笑,可能是對逝者釋懷,或者因遺產到手而激動。開心的角色也不一定要笑,甚至可能喜極而泣。這樣的處理能讓角色更具層次,情感更真實。

 

這些戲劇訓練經驗,也讓我思考:當AI愈來愈多地參與創作,無論是協助寫作、編劇,甚至與學生共同創作故事,那麼人類在創作中的角色應是什麼呢?

 

生成式人工智慧,像是ChatGPT,的確擅長提供劇情架構、情節設計與基本語言表達。某種程度上,它的運作其實就像戲劇訓練初期的模仿階段:大量讀取語言材料、模仿語言風格,產出有似模似樣的內容。然而,它尚未能真正「理解」角色情境,也難以做出「反轉」或「細膩詮釋」的創作決定。

 

這正是人類創作者的價值所在:我們擁有生活經驗、情緒觸覺與文化脈絡的理解力,能根據特定情境「play against」預期,創造出令人驚喜與共鳴的故事情節與角色反應。

 

將這個觀點帶入語文教學中,我們可以引導學生與AI協作,讓AI先產出初步故事大綱或角色設定,再由學生根據生活經驗與觀察進行潤飾、發展角色內心動機,甚至挑戰情節安排。這樣的學習歷程,不僅培養語文能力,也訓練學生的批判性與創造性思維。

 

就像戲劇表演一樣,創作的過程不只是模仿,更是對世界的重新理解與再詮釋。AI的出現,不應讓我們停止思考與創造,反而提醒我們:真正動人的文字與故事,往往來自人類獨有的情感厚度與生活洞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