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匡正
(網絡圖片)
究竟AI可不可以取代老師?究竟學校在往後的世代還有沒有社會意義?
如果你有看過2001年的《AI人工智能》,你不會忘記DAVID只渴望媽媽可以繼續愛他的求助眼神﹔如果你有看過2004年的《智能叛變》,你不會忘記SONY學懂人類「單眼」的心照不宣﹔如果你有玩過2018年推出的《底特律.變人》,你不會忘記機械人冀望得到認同的吶喊‥‥‥如果你以為,人類最大的優勢是我們有感情,我們能同理,你將很快發現,人工智能的一日萬里,已能與你同呼同吸。
(網絡圖片)
沒有了這個最關鍵的同理心,我們卻有無比細緻,無所不包,期待與學生一起成長的衝勁。每位學生都如斯獨特,每位學生的進步都如是珍貴,每位學生的情緒都如斯值得珍視,豈是一台機器可理解得來的?問題是我們有沒有勇氣迎接新學習世代,善用新學習方法去回應新學習需要。
最近以「朝聖」的心態去看了由香港知專設計學院 (HKDI) 主辦,Excurio、 GEDEON Experiences 及法國奧賽博物館聯合製作的沉浸式VR展覽「巴黎 1874 ‧ 印象派之夜:一場沉浸式探索虛擬之旅」,展覽旨在慶祝印象派誕生150周年。透過3D再現(3D reconstruction)和VR技術,42分鐘VR探索體驗,帶領參觀者探索印象派開創藝術運動的起源,讓你置身藝術史上重要一刻。展覽以虛擬實景裝置讓參觀者身臨其境地感受完整重現的第一個印象派展覽開幕之夜。親身跟那些開創印象派歷史的藝術家﹕莫奈、雷諾瓦、德加、莫里索、塞尚和畢沙羅等一起經歷,一起體會藝術家創作一刻的真切感受,實在是不可錯過的體驗。
(網絡圖片)
這個展覽給教育界最重要的啟示是甚麼?「奇技淫巧」?「嘩眾取寵」?「只此一次」?還是跟我一樣,得到了很大很大的啟發?文言文從來都是學生的「死亡根源」,學生不是自我放棄,就是無奈地聽不明白,讀不下去。儘管老師們都使出渾身解數,都難以讓學生記憶深刻,遑論營造培養欣賞文學的氛圍。為甚麼外國可以以科技重塑1874年的經典場面,我們不可以亦為不同時空的文人創造「回到未來」的劇目?如果可以置身孔子與老子對談天地造化那刻,你會不會更容易理解「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的淡然?如果當時你也在場,可不可以跟兩小兒來一場辯日比拼?
《巴黎 1874 ‧ 印象派之夜》展覽為大家帶來與莫奈一起遊湖,一起看日出的浪漫色彩,如果古代中國版《先秦爭鳴》也讓學生參與其中,能不能為中文學習重新繪製學習場境,讓道理與「我」並駕齊驅,看見萬世師表而可以問「為何要說這麼多道理讓我們背這麼多」的同時,也可直接向「當事人」提出「仁」、「孝」、「道」的現代意義?
期待這樣的「沉浸」,成就「沉迷」古典文化的「未來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