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漫畫入手的多元文化寫作教學(上)
文/李逸紅
(網絡圖片)
你好,Hello,Namasté!讀過BEd或者PGDE的同工一定都看過上面這張圖,曾聽過學習制約理論。這個著名的心理學理論強調刺激、操作和能力提升的關係。在中文學習中,非華語學生可以通過模仿和反覆演練來養成良好的習慣;透過不斷練習,學生能夠更快地掌握中文,提高語言表達能力。
這次想跟大家分享一個參考上述理論的教學例子,但要注意我們所討論的教學方法並不是盲目操練,而是透過不同的教材和任務,讓學生不知不覺中圍繞同一個學習目標重複練習。
圖片來源:網絡圖片
是次以讀帶寫的例子使用的繪本是《向世界打招呼》,書中以四格漫畫方式分享世界各地的打招呼方法,當中涉及大量動作詞彙,亦帶出各地的文化,學生能以生活經驗作切入點,透過簡單的打招呼帶出多元文化交流,增加心理詞彙,同時培養尊重他人的價值觀。
首先我們會先分享以讀帶寫當中閲讀的部分,教學設計目標除了想學生運用動作詞,亦想進一步鞏固學生的連接詞。以下是其中幾頁教材,大家會看到上面的漫畫都不一樣,但下面的文字都是按同一框架寫作,只是空出的部份從少至多:
圖片來源:繪本《向世界打招呼》
第一步,老師會帶領學生一同閲讀第一幅漫畫及文字,學習關於身體動作的詞語,例如:點頭、微笑、鞠躬、握手等等。多看幾頁後,學生即使有不會的字詞也會從圖畫中猜到意思;亦會慢慢熟習段落結構。
下一步,對於程度高的學生可以放手讓他們自行看漫畫,然後從漫畫中抽取適合的詞語仿作段落;而程度稍弱的學生則可以派發第二幅圖的工作紙,遞進式讓學生閲讀漫畫,認讀字詞及段落,逐步放手,引導學生自行找出段落結構。完成寫作後,學生需要邊做動作邊朗讀,利用身體動作加强記憶。
圖片來源:繪本《向世界打招呼》
看到這裏,你一定以爲學生只要根據漫畫内容完整寫出一段段落就結束了。哪有這麽簡單?下一周,我會進一步跟大家分享如何繼續發展,讓整個教學更富趣味,更能刺激學生自主學習,下周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