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黃永康
這次我們決定在課堂上進行一系列層層深入的教學環節,讓學生從冷冰冰的格式中,真正體會到書信能夠表達情感與關懷的溫度。整體課程共分為五個相互銜接、環環相扣的步驟,每一步都緊扣學生的情感經驗與社會關懷。
情境營造與啟動活動
課堂開始,老師讀出上一篇文章提及的恆仔哥哥(化名)當年案件的新聞內容,學生以「明信片劇場」的形式逐一進入演區,按着老師讀出的內容,以「定鏡」形式展示老師讀出的案發過程。接着,老師請學生思考恆仔哥哥五年來在獄中不同時期的心情,並以「定鏡」表達他在獄中一個最希望發生的畫面。此部分除了能讓學生掌握案件內容和案發經過,還能藉着運用身體演繹案件內容,讓學生對案件中不同人物的心態能有所體會。
恆仔哥哥的希望
隨後,老師引入情境:多年來案發這些畫面都烙印在恆仔哥哥的腦海中,即使現在恆仔哥哥已經信主,洗心革面努力做好自己,讀書考取好成績,甚至當了一名社工,將自己過往的經歷與人分享勉勵青少年人。再問學生:你認為他還有甚麼心願?會否是要得到案中受害人小連(化名)的原諒?所有學生同時扮演恆仔哥哥,老師扮演小連,以「教師入戲」形式即興演繹恆仔哥哥希望小連原諒自己的這一場戲。此環節讓學生體會到,有時傷害了別人,即使自己有多努力,道歉多少次也好,都不一定會獲得原諒。反思做任何事前要三思之餘,當別人得罪自己而向自己賠罪時,我們又可如何運用原諒別人這個權利?
寬恕與希望
所有演出過後,老師要求學生以一句說話總結課堂學習經驗,較深刻的學生回應包括:「每個人都會犯錯,做錯事希望別人寬恕是人之常情。但我明白到無論我們如何努力,痛改前非盡力補償也好,寬恕與否都是受害者的決定與權利,我們強求別人寬恕,可能對受害人是二度傷害。」、「作為加害者,路仍是要繼續走,我們可以做的是承認和反醒自己的錯誤,警惕自己不要再犯,我們更可以寬恕自己、做好自己,甚至在別人得罪自己時,去學習寬恕別人,讓自己和別人更珍惜生命,有盼望地生活下去。」最後,恆仔哥哥現身,以第一身分享自己經歷及對寬恕與希望的看法。
給恆仔哥哥的悄悄話
課堂尾聲,學生在便利貼上寫一句悄悄話送給恆仔哥哥,觀察所得,有些學生對恆仔犯案過程好奇,但更多的學生是安慰及鼓勵恆仔哥哥不要放棄,積極面向前路,這為之後學生一人一封給囚友的信活動建立了很好的基礎。
信有明天
學生完成給囚友的信後,透過懲教署送給不同院所的囚友,並獲得他/她們的回信,讓學生在「信有明天」這個活動中,獲得一次有血有肉的書信學習體驗。
篇幅有限,這篇文章主要描述教學示例步驟,其實在學生實際寫信的課堂中,也出現了很多有意思的討論和以往教寫書信時未曾出現過的情景。最後學生閱讀不同院所囚友的回信,很多內容也讓人感動,有機會再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