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複製鏈結
繪本閱讀的四個瞬間(一)之人物篇
14/03/2024

 

繪本閱讀的四個瞬間(一)之人物篇

文/梁志華

上文提到,教師在組織文化漫遊時,可以善用網上、坊間,甚至自行拍攝的圖像資源,以促進學與教效果(見梁志華:〈文化漫遊之圖像資源篇〉)。有任教高小的教師關注,在面對文言文時,以圖像為主的繪本,又是否可以提升學生的學習動機和興趣?下面嘗試通過「人物形象」、「表達手法」和「連結已有知識」三個角度,跟大家分享一些提議。

人物形象

一提及「文言經典建議篇章」,特別是〈論語四則〉等古代哲學思想時,小學生總有「拒人(孔子)千里」的刻板印象。在學生模糊的認知中,孔子總是不苟言笑,時刻板著臉,一副老學究的模樣。

想不到在作家郝廣才和畫家歐尼可夫的筆下,萬世師表竟然化身成披上長袍的動物(見圖一)。教師可以請學生運用猜測策略,猜一猜究竟封面上哪一位動物是「孔子」?答對了!接著,可以引入圖像組織如「溫氏圖」等,請學生比較孔子和熊貓的相同點:國寶、珍貴、溫純/溫柔敦厚、代表中華文化……看,在不知不覺間,學生已經跟這位「熊貓版孔子」「連結」起來;再進一步,可以考慮在閱讀後或單元學習反思等階段,請學生畫一畫心目中的孔子形象,說不定他們筆下所繪,有出乎你意料之外的成果呢!

(圖一取自網絡)

表達手法

你可能會說:單單看外表是不足夠的,要認識人物的內心、性格等方方面面,才可以滿足學習中文「九大簋」(九個學習範疇)的要求!來,我們看看以下這兩幅圖片:

(圖二、三取自繪本《論語從小懂:孔子說》)

「孔子喜歡登上高山,遠看大地。看著河流、樹林、城牆、房屋……都小小的,好像天下萬物都能裝進胸中,他的心感覺像天空那樣寬、那樣高」。作家這樣描述孔子的個性和胸懷,加上畫家把孔子師徒,放置在登山望遠,面對太陽徐徐下降,餘溫猶在的具體情景之中呈現(見圖二),慢慢地,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見《孟子》),眼界開闊,見識廣遠的胸襟和特質,就可以在未來的學習時分階段逐步扣連探討。

慢著,為甚麼繪本的最後一個跨頁,作者和畫家要再次描述孔子師徒於晚間的山上對話呢?「老師,我們應該把您說的話記下來,讓更多人知道。……好啊。道理就像天空的星星,看上去一大堆,其實每個星星都有它的位置和軌道。……星星就更重要了。它可以在黑暗中給人光明、希望和指出方向!」(見圖三)通過不同的表達手法,包括:明喻、具體呈現,較高階的前後呼應(繪本的首尾跨頁均以高山為背景,惟時間、天色等均有變化),讓孔子這位中華文化和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論語》結集成書的深意等,在教師細心而富創意的設計之下,都可以為學生學習經典作品或中華文化,帶來豐富的啟發。

連結已有知識

(圖四取自繪本《論語從小懂:孔子說》)

以上的提議都很有價值,但是如何讓學生在學習過後積儲下來呢?想不到吧,作家和畫家早就想到了,他倆把《狼來了》的情節融化進繪本《論語從小懂:孔子說》中,以學生熟悉的《伊索寓言》故事,協助連結孔子對孩子/弟子/學生的提示。孔子這位溫暖的長輩,對後輩叮嚀周至,循循善誘的形像,有機會進入學生的長期記憶之中,逐步建立「知識的網」。

通過上面的分享,是否可以一洗部分讀者過去以為繪本很淺陋、《論語》很深奧的印象?甚麼,你希望多從感情的角度閱讀繪本?沒問題,「繪本閱讀的四個瞬間之情感篇」下周送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