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逸紅/文
日本有一套漫畫《聖☆哥傳》描繪了耶穌和佛陀兩位宗教領袖在日本東京合租公寓生活的故事,以輕鬆詼諧的方式探討了宗教、文化和現代社會的碰撞,既能讓讀者捧腹大笑,也能引發對信仰和人生的思考。繼上周分享過的《與AI李白跨時空交流》,我們能透過AI跟古人聊天,如果把不同時空不同國度的名人放在同一個擂台上辯論,不知道會帶來什麽新啓發呢?

網絡圖片
本周跟大家分享一個跨時空跨地域的教學設計,透過生成式AI《跨時空科技擂台》將AI巧妙融入教學,讓不同時空的科學巨擘齊聚一堂,討論科技發展的過去與未來,跨越時空限制,激發學生的溝通能力、創造力、慎思明辨能力,以及運用資訊科技的能力!這不僅是一堂跨學科語文課,更是一場思辨與表達的盛宴!

更多跨時空擂台的辯論對話
科目: 跨學科(歷史、科學、語文、資訊科技)
主題: 誰是人類科技發展的最大貢獻者?
對象: 初中學生
時間: 60分鐘
AI工具:POE《跨時空科技擂台》
教學目標:
- 學生能了解張衡、牛頓、愛因斯坦、高錕、馬斯克等科學家的主要成就。
- 學生能運用資訊科技(AI Bot)搜集、整理和分析資料。
- 學生能培養慎思明辨能力,並能清晰表達自己的觀點。
- 學生能學習跨學科知識,了解科技發展的歷史脈絡。
教學流程:
- 老師導入(10分鐘):
- 老師簡單介紹本次課堂的任務:讓學生透過提問 AI Bot,了解五位科學家的貢獻,並選出一位對人類科技發展有最大貢獻者,強調沒有絕對的正確答案,鼓勵學生提出自己的觀點和理由。
- 老師示範如何向 AI Bot 提問,例如:「張衡你最重要的發明是什麼?」、「牛頓你的萬有引力定律對人類有什麼影響?」
- 學生提問 AI Bot(15分鐘):
- 學生分組(每組 4-5 人),於《跨時空科技擂台》提問,搜集五位科學家的相關資訊。
- 鼓勵學生從不同角度提問,例如:
- 科學成就:他們的發明或理論是什麼?
- 影響力:他們的成就對當時和現在有什麼影響?
- 創新性:他們的想法有多麼獨特和突破?
- 社會貢獻:他們的成就如何改善人類的生活?
- 學生整理資料(20分鐘):
- 學生整理和分析搜集到的資料,可以用筆記、表格、腦圖等方式呈現。
- 小組成員互相討論,比較五位科學家的貢獻,初步決定小組認為哪一位科學家獲勝。
- 小組匯報(15分鐘):
- 每組派代表上台匯報,有條理地表達小組選擇的科學家,並提出支持的理由。
- 其他小組可以提出問題或發表不同意見。
- 老師總結(5分鐘):
- 老師對各組的匯報進行點評,肯定學生的努力和成果。
- 老師可以補充關於五位科學家的背景知識,鼓勵學生繼續探索科學的奧秘,培養對科技的興趣。
這一小時的《跨時空科技擂台辯論》結合了AI的技術與跨學科的廣度,讓學習跳出框框不再受限於課本,而是充滿無限可能!教師亦可以按教學需要創作出其他辯論擂台,例如《唐三藏爭奪戰》、《歷代選美比賽》、《三國最佳男友選舉》等等。
AI的輔助不僅能激發孩子們的學習熱情,更能培養他們解決問題、獨立思考的能力,讓他們在未來的世界中更具競爭力!這不僅是一堂課,更是一場思辨之旅,讓學生在趣味互動中學習,在自主探索中成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