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rem ipsum dolor sit amet, consectetur adipiscing elit. Ut elit tellus, luctus nec ullamcorper mattis, pulvinar dapibus leo.
在香港獨特的言文不一情境下,穩固的聽説能力是多元文化學生學習書面語的基礎。然而,受礙於教材、課時等原因,聽説教學通常穿插在閲讀理解課堂中,以文本帶動聽説訓練。因此,有效促進聽説教學的課堂對話策略尤爲重要。是次同老師分享如何使用「促進學業的談話」「Academic Productive Talk」(簡稱APT)的課堂對話策略提升聽説教學效果(APT類型如圖所示)。
文本帶動的聽説教學首先要在閲讀/理解課文的過程中加入大量的師生對話並要求學生運用完整的句子表達。老師可以著不同能力的多元文化學生,採用不同「APT」策略提升教學效能。例如,低階的多元文化學生受限于匱乏的字詞量和句式量,難以表達或表達不完整。這時老師可採用「Restate」和「Add on」策略幫助學生累積表達内容和訓練聆聽能力。譬如,老師通過提問「你能重複他說的内容嗎?」幫助學生累積句式和詞匯。又譬如,老師可通過提問「其他同學能再舉個例子嗎?」、「其他同學有沒有補充」幫助低階學生從同儕的回答中學習更完整、更多樣化的信息。中階的多元文化學生基本能夠流暢表達,但内容匱乏。這時老師可採用「Press for Reasoning」和「Challenge」策略幫助學生擴充觀點和啓發思考。譬如,老師可著中等水平的多元文化學生提問:「你爲甚麽這樣認爲?」,了解學生的推論依據。又譬如,老師可提出與學生作答不一致(如反例)的方面,或是新例,做進一步的追問。像是「你説的其他情況也成立嗎?為甚麽?」幫助學生開闊思維,豐富作答内容。值得注意的是,老師在面對學生答案時,一定要多鼓勵多贊揚學生。此外,贊揚要具體和真誠,像是「你剛才表達的想法很好,其中關於XX的討論老師很喜歡,你真棒!」,以此增强學生中文學習的自信心。
其次聽説教學要求學生書寫任務前,先口頭報告答案,再寫出來。這時,老師亦可著不同程度的多元文化學生,採用不同「APT」策略提升教學效能。例如,中階的的多元文化學生内容貧瘠,那麽老師可採用「Say more」策略幫助學生聯係生活經驗來擴充内容。像是提問「你能舉一個發生在你身上的例子嗎?」。高階的多元文化學生表達能力較强,但表達邏輯稍有欠缺。那麽老師可採用「Reasoning」相關策略幫助學生厘清想法、深化推理,創造更有説服力的答案。像是「你覺得他是難過嗎?你的依據是甚麽?還有沒有別的情緒?爲甚麽?」。此外,老師可採用「Thinking with others」相關策略幫助學生參與他人的想法,促進同儕學習。譬如,老師可以通過「Revoice」復述和確認答案來引起全班學生的注意,幫助低階學生抓住學習的要點,像是「你剛才説去郊游時先感受到風中的花香,然後看到了地面上的花,對嗎?所以你用五官感受並用了先後次序的句式」,幫助低階學生學習感受的描述和先後次序的句式表達。值得注意的是,老師要留意口語與書面語的連結,在口頭報告答案時,可有意識鼓勵並引導學生使用貼近書面語的口語表達。
「促進學業的談話」(APT)策略幫助學生分享自己的想法,深化推理,傾聽他人意見和參與他人的想法,促進學生同儕學習和訓練高階思維。E&T團隊會在未來持續提供相關資訊,同老師們一起支援多元文化學生的中文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