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賦權授能•銜接向上(Empowerment & Transition)—支援中小學教師提升多元文化學生中文學習能力」計劃(簡稱E&T計劃 / 計劃)一直致力提升中小學教師,教授非華語學生中文的專業能量,促進中小銜接。本計劃踏入第四年,本學年以「混合式學習」(Blended Learning)為主題,繼續多方面為中小學提供支援。
本計劃於5月25日於英華書院舉行「全港分享會 暨 第一屆多元文化學生中文教學獎頒獎典禮」,十所得獎學校分享非華語中文教學實踐經驗,各具特色,為出席同工帶來新啟發!
課程發展主任李逸紅女士擔任分享會司儀。
四所榮獲第一屆多元文化學生中文教學獎「推薦獎」的學校,從不同角度與友校教師分享經驗,主題包括(排名不分先後):中華基督教會桂華山中學的「運用W.I.S.E.協助學生寫作」、樂善堂王仲銘中學的「善世而不伐 博愛之為仁——龍城之漫遊」、鐘聲慈善社胡陳金枝中學的「中國年花遇上巴基斯坦開齋節——認識節日文化的展望」、香港四邑商工總會新會商會學校的「協助二語學習學生掌握文言文閱讀策略」。
鐘聲慈善社胡陳金枝中學區曦尹老師(左)在「搶先聽 — 精華訪談」環節分享「中國年花遇上巴基斯坦開齋節——認識節日文化的展望」。
另外六所榮獲第一屆多元文化學生中文教學獎「教學獎」的學校,亦通過不同形式,為同工分享本學年豐碩的教學成果,主題包括(排名不分先後):粉嶺公立學校的「小五非華語支援《看得見的古跡》」、棉紡會中學的「學生閃亮與新年相輝——文化回應教學」、天主教慈幼會伍少梅中學的「為平白詞彙學習注入AI元素,提升學與教效能」、中華基督教青年會小學「以AI工具協助非華語生故事創作」、聖公會李炳中學「由說話到寫作,運用W.I.S.E.引領學習思維」、羅定邦中學的「大埔原來是我家——大埔文化漫遊」。
粉嶺公立學校的梁永順老師(左一)、張嘉敏主任(左二)在「微課堂 — 專業社群交流」環節與同工交流心得。
聖公會李炳中學張家豪老師、黃文靜老師分享「由說話到寫作,運用W.I.S.E.引領學習思維」。
羅定邦中學李磊老師分享「大埔原來是我家——大埔文化漫遊」。
除了得獎學校,香港道教聯合會雲泉學校六年級團隊亦以「淺談西遊——透過戲劇教育學習中華文化」為題,分享學校以中國四大名著之一《西遊記》作切入,進行戲劇教學的心路歷程,供在場同工參考。
香港道教聯合會雲泉學校教師團隊與計劃課程發展主任回顧協作成果。
當日還有香港大學教育學院副教授、中文教育研究中心總監林金錫教授的主題演講。林教授以「混合式學習對中文教學的賦權授能」為題,闡釋本年度的計劃主題,與教師探討如何進一步結合科技,為非華語學生創建更有效的中文學習環境。
林金錫教授以「混合式學習對中文教學的賦權授能」為題進行主題演講。
E&T計劃經過一年的努力,成果滿滿!未來將與教師繼續並肩同行,攜手提升多元文化學生的中文學習能力!如欲了解更多計劃詳情,歡迎瀏覽計劃網站:https://ethku.hku.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