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梁志華
引言:
上回講到,《AI啟蒙時代》(見圖一)的作者雷德·霍夫曼跟ChatGPT-4就十個主題互動討論,互相生發、層層深入地展開對未來世界發展的探索。(見梁志華:〈AI創作詩歌的聯想(二)——由詩歌到思考〉)
(圖一取自網絡)
但Open AI 的初始創辦人與ChatGPT-4並非自說自話,圍爐取暖;反而是開放兼容,在書內包羅不同業界對AI促進社會未來發展的觀點。下面試以「教育改革」一章所引述的教育工作者意見為例,談談以AI協助師生邁向未來的思考。
獨排眾議的前線語文教師:
倘中、小學生抄襲AI生成的答案,那怎麼辦!
「這其實是輔助,不一定是作弊。」席爾茲老師(Cherie Shields)說。
席爾茲老師是經驗豐富的美國中學教師,專業是英語教學。面對2023年1月紐約市政府禁止公立學校使用ChatGPT,她投書教育刊物,表達不同觀點:「教師不應該阻擋、禁用這項新工具(筆者註:指ChatGPT),而是應該要善用它的驚人能力,改善學生的寫作技巧。AI可以在學生寫作論文的過程中提供許多協助。它能激發新想法,針對寫作風格提供回饋意見,甚至是提供寫作範本與大綱。」
排斥異見是容易的;抗拒個人舒適圈以外的新事物亦可以理解;反而是以開放、包容的態度,積極思考如何善用新工具帶來的契機,優化課堂的學與教,才份外難能可貴!
從心所欲,不踰矩的大學老師:
所謂人生七十古來稀,以七十之齡而仍然在美國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任教的明茲教授(Prof. Steven Mintz),既著作等身又深受學生歡迎,他本身很有可能是對AI最抗拒的人。可是年齡並沒有成為他跟時代和教育發展同步的攔阻,經驗和睿智反而讓他更開放地接納最新的教育科技成果。在其他人視ChatGPT生成的結果為兩個極端——洪水猛獸、權威答案——時,明茲教授卻把它當成一種「工具」,協助學生個別與共同學習。他背後的信念是:「人類應該使用身邊可得的所有工具,包括這些最新發展的科技奇蹟,提升我們獨有的才能。」
對於高等教育的任務,他由前瞻意識、未來視野等角度出發,指出:「幫助畢業生做好準備,盡可能善用新工具,並超越工具的局限性。這代表教學方法必須強調主動與體驗式學習,向學生展示如何利用這些科技,讓畢業生有能力完成這些工具無法勝任的工作。」
未來人類如何跟AI共同成長呢?明茲教授提出三個方向供同工參考:
你已準備好行動了嗎?
結語:
限於篇幅,上面祇能引述書中兩位教育工作者善用AI的意見和觀點。他們都不約而同地提到「工具」,呼應此書所提出:「人類最與眾不同之處,就在使用工具的能力,我們不祇是擅長思考的『智人』,更是善於開發工具提升效能的『技人』,而AI正是能協助人類升級的新工具。」
慢著——此書的作者之一ChatGPT-4又如何看待「自己」這種「新工具」呢?
「把我當成探詢工具,不要把我當成權威來源。例如,老師不應該依賴我提供正確答案或是問題的解答,他們應該利用我生成多個可能的答案或是解方,然後要求學生針對不同的答案或解方進行比較、評估與辯論。他們可以透過這種方式,提升學生的批判性思考能力與問題解決能力,讓學生更能夠認清真實世界的不穩定性與複雜性。」
「另一種可能的做法,就是利用我作為回饋工具,而不是評估工具。例如,老師不該利用我為學生的表現打分數或是排名,他們應該利用我提供形成性(formative)或診斷性回饋意見,幫助學生發現自己的優勢以及需要改進之處,同時提供資源或是策略建議,協助他們更有效學習。」
下面更是我從來沒有想過有可能出自ChatGPT-4的「肺腑之言」:
「但是我不能取代教育的人性元素,例如同理心、動機、社會化。因此,建議老師應該把我當成補充教材,而不是替代品,要以批判與反思的態度看待我的產出與局限。」
是的,AI的溫度、「後設思考」,遠遠超乎我的想像。……
我們一同善用這種協助學生邁向未來的新工具,好嗎?